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关注微信公众平台
大熊猫讲堂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生态绿军 > 大熊猫讲堂
小讲堂,大世界 ——大熊猫讲堂(第一讲)开讲
分享到:
时间:2021-04-19来源:科研科 王兰宁 浏览次数:1400

4月12日,我局大熊猫讲堂活动(第一讲)在局机关举行,特邀讲师西北大学郭垚鑫教授、唐施翼博士,为我局职工介绍讲解陕西天坑调查研究方法与成果、鸟类行为生态学研究等内容。局长丁海华、党委副书记时耀武、副局长马亦生、何祥博及局机关部分工作人员出席活动听讲学习。

大熊猫讲堂授课现场

郭垚鑫教授介绍,陕西天坑群位于汉中秦巴山区,主要分布于宁强县、南郑县、镇巴县等,是我国北纬32~33°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区最北界首次发现的岩溶地质景观。通过对陕西汉中天坑群的专项调查研究显示,其特殊的圈闭化生境对物种有隔离和庇护作用,使之成为天然的物种保护库。郭垚鑫教授还为大家讲解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方法与技术路线、主要初步研究成果等。

           

郭垚鑫教授为大家授课

唐施翼博士从近代中国鸟类学的发展、鸟类与人类的关系、观鸟和拍鸟活动的兴起等方面,为大家介绍了鸟类学的发展和鸟类的观察辨识方法。通过举例西藏当雄地山雀研究项目,详细讲解了鸟类繁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唐博士讲到,地山雀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5500m的高原荒漠、高山草原和戈壁边缘,是青藏高原的优势鸟种,属初级洞巢鸟类。繁殖之初,配对的地山雀多在向阳、背风的陡峭坡壁上选定巢址挖洞做巢,繁殖洞挖掘时间持续7-10天,平均每天挖掘深度14.2-40cm左右,洞道一般为直线型,在洞室入口处略膨大。特殊的巢址选择和巢洞型态,有助于保证繁殖洞获取更多热量,避免因风导致热量散失,还可避免天敌捕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繁殖成功率。通过在繁殖期对地山雀的各种繁殖参数进行测量和记录,并对其繁殖行为进行观察研究,发现多项地山雀的繁殖生态规律。多项研究数据还表明,地山雀存在合作繁殖现象,性成熟的后代放弃独立繁殖的机会,留在出生地,为父母提供帮助。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干燥大风,残酷恶劣的气候特点,不仅导致动物形成特殊的繁殖策略、生存智慧,研究人员也需要克服困难,忍耐高原气候带来的身体不适,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野外研究。

作为肩负使命的生态绿军,两位讲师介绍的科学知识需要学习,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追求真理的研究精神更值得用心领悟传承。

           

唐施翼博士为大家授课

大熊猫讲堂是我局生态绿军建设的新切口、新亮点、新点位。小讲堂解惑大世界,小切口驱动大力量。通过一系列各类知识宣讲,将拓宽职工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水平。引导我局生态绿军汲取榜样力量,牢记神圣使命,在发散思维中勇于创新实践,在积极前进中善于精准发力,在追赶超越中勤于思考探索,争做“政治强、业务精、形象好”的生态绿军。

大熊猫讲堂不仅面向本单位职工,日后还将走向社区,走进校园,通过各类宣讲,多层次、多角度广泛宣传与大熊猫及其伴生物种、栖息地生态系统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有效增强受众的动植物保护意识,共护珍稀生命,共建和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