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党建
    关注微信公众平台
    党建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党建
    贫穷与扶贫
    分享到:
    时间:2017-10-18来源:曹庆 浏览次数:4108

    童年时,读过一则童话故事,一位懂得点金术的神仙认为有必要、也有能力帮助一位贫穷的凡夫摆脱贫穷的生活,于是仙翁施法将一些石块点石成金交给凡夫,然后客套地询问凡夫“还需要多少”时,凡夫认真地回答:“我不要金子,我就想要你的那根手指!”

    早些年前,我每每不屑于凡夫的短浅和贪婪。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我越来越认同凡夫的长远和脚踏实地,也越来越感慨于生活的“真味”—柴米油盐的苟且与“诗和远方”的浪漫,都是真实生活的组成部分。

    从1978年体制改革推动扶贫以来,时至今日,扶贫工作已站立于“十三五规划”的风口上,近年出现“生态扶贫”、“精准扶贫”等名词,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行动,非常适合保护绿水青山、守着金山银山的林业主业地区的脱贫。

    生态扶贫,是一项目顶层设计、顶层推动的超级大单。实施生态扶贫,应该具备如下的心理准备:

    1.贫穷是相对的

    生活中,富裕与贫穷相依存。贫穷是个很广泛的观念,本解作“极度不足”,日常使用里则指“缺乏钱财,生活拮据困乏”。从发展经济学角度讲,贫穷就是缺乏生活机会。

    贫穷,有时表现为一种心态。

    2.贫穷是客观存在的

    存在必有其合理性。正视贫穷,将产生一种合理的行动:天助与自助,扶贫与脱贫。

    “均贫富,等贵贱”只能停留在以聚集群体为目标的口号中,现实真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平均主义,因为每个人的能力水平、勤奋程度不可能均等。

    不讲求贡献与敬业、没有贫富差别的个人拥有均等,是乌托邦。

    3.贫穷与扶贫

    虽然贫穷的现象长期依存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但扶贫却时刻必要。扶贫,是“穷人”的客观需求,也是“富人”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更是政府的职责。

    脱贫过程中,精神脱贫和理念脱贫比经济脱贫更隐性,但更具有必要行性。理念脱贫后,精神风貌将焕然一新,行动脱贫才更具有目的性和长久性。

    我曾经在一处扶贫工作组刚刚离开的村子听到如此感慨:“我们不缺吃,也不缺住,我只是缺少媳妇---”

    4.关于生态扶贫行动计划

    适合绿水青山的生态扶贫模式,操作得当时,将是一位言传身教点金术的神仙。

    生态扶贫应以产业依托,但产业规模大小不必与是否列入扶贫对象挂钩。在扶贫过程中,应自始至终包涵以下几方面内涵:

    (1)提倡生态保护性扶贫

    (2)坚持造血型扶贫

    (3)避免工业化、高污染扶贫

    生态扶贫,不是普希金笔下的渔夫与金鱼开端和结局,而是神仙点金术故事的和谐延展。

    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了,已享受改革红利的人希望与相对贫困的人仍然同地一个地球,“两个类群”共同享受金山银山的经济效益与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是社会进步的需求。当然,“享受”必须是一种努力过程后,则才能开枝散叶。进而,仙翁和凡夫,才将体会到“握手”的交融。

    “贫穷不再是简单的‘缺钱’,而是一种不理想的生活方式;幸福也不再是一组组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超越物质上的贫困,把更多的领域和因素纳入衡量贫穷的指标体系。如此认识幸福与贫穷,适合平凡普通的人情世态吗?

    让每一个人、每一户、每一村、每一镇,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位,快乐且敬业地生活着,是从进化论角度阐释生态扶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