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关注微信公众平台
生态绿军记实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生态绿军 > 生态绿军记实
黑沟巡护记
分享到:
时间:2022-08-29来源:公众教育科  李涛 浏览次数:910

  6月初,在大古坪保护站工作些时日,适逢陕西日报记者田芳昕在采访记录巡护员日常工作。于是,我们成为“熊猫村”的暂住民,约定一起聆熊猫村的故事,体验自然保护区工作者的真切工作生活。

听公众教育科副科长李涛与巡护员熊柏泉等人讨论,将于8日巡护位于黑沟的监测线路,我与田记者申请同行前往。为了确保不拖后腿,我前一天早早休息以作战前准备。


                        大古坪保护站气象如此,是开展外业的好前兆


6月8日的早饭是稀饭加锅盔饼,我吃下三块大饼,为自己备足体力,并问近年入职保护站的刘坤:“需要带几块当作干粮吗?”

不必了,这条线路距离保护站比较近。听小伙子的口气,感到轻松且跃跃欲试。正在保护站内整理站容站貌的老李驾驶着摩托车,送田记者和我到白龙池,节约了我俩约40分钟的徒步时间。

在白龙庙遗址附近,保护区管理局布设有视频监控探头,所有进出保护区内的人,都将被设在大古坪保护站的终端及时掌握,并实时传回远在佛坪县城的保护区管理局。作为巡护队伍中的一员,笨鸟先飞的我已率先进入保护区监控视线内。


               河对面的视频监控探头,向保护区管理局和大古坪保护站实时传回人员进出及其他异常信息


与老熊和小刘会合后,我们穿过位于山茱萸林中的新纸厂遗址,沿着东河边的巡护道行走半小时后,来到黑沟口,保护区管理局在这里树立着一面界碑,提醒这里是实验区和缓冲区的分界处。


                        离开大古坪保护站一小时后,依然没有走到“办公室”门口

在山区,“黑子”即是令人生畏的黑熊的别称。黑沟,因黑熊得名吗?

在黑沟,能遇到黑熊吗?还能奇遇到什么?

虽然提心吊胆,依然充满期待。

开始进沟,一条浅浅的小溪横在前方。如果我是一位写生的画家,并且不必跨过这一缕潺潺之水,那么我将不会有压力满眼是美景。我从地上捡起一根朽木作为路杖,试探着水深,试探着可作为垫脚的石头是否溜滑,双脚轮番点踩着表面微露在水上的石头,在朽木杖的助力下,跨到对面,斜靠着一块大石头,将手轻按在胸口,安抚因紧张而狂跳的心脏。

           流水、大树、小草、苔藓的环境,是野生动物们的最爱,也是巡护线路上较难通行处之一


一棵大树倒在若有若无的林间小径上,我们纷纷从树干下爬过。此时,我们依旧是在 “上班”途中,仍没有进入样线控制区范围内。

熊柏泉轻松道:“爬上这面坡,沿着梁往右拐一段,我们就算进入‘办公室’了,可以开始工作了。”

                                         刘坤在填写巡护表格

 

                          熊柏泉正在边走边仔细查看线路上的野生动物活动痕迹

 

                              熊柏泉和刘坤正在检查红外相机工作情况。

爬啊爬,看不到尽头地爬,10:53分,终于听刘坤自到: “样线起点到了。这是来到大古坪数日里我听到的最温馨的话。

在地铁、电梯、空调、饮水机等工作环境组合下的热心民众,对于在日将正午才进入“办公室”就位的林业人,如何理解呢?其实,今天的巡护样线在大古坪保护站辖区内20条固定巡护样线中,属于距离偏近的线路之一。多数巡护样线,当天无法往返。比如黄桶梁监测点周围的巡护工作,仅路途上就需花费2-4天时间,且全是在林中徒步穿行:第一天从大古坪保护站徒步约13公里至西河监测点,第二天再徒步约30公里至黄桶梁监测点,第三天才早出晚归地开展工作。在没有遇到雨雪等天气打断野外工作的前提下,完成黄桶梁监测点范围内的巡护工作,需要约10天时间。半个月内,大家每天都是在森林中下坡、过河、爬坡,这样的工作模式,是对体力的极大挑战。

每爬一段必须手脚并用的陡坡,我就需要休息片刻,需要喘几口气。此时,听老熊讲老故事是享受,听小刘交流野外工作安全心得也是享受。这一老一少,加上两位年龄加起来超过90岁的女性“编外”再加上沿途少言、突然会冒出金句的李涛,我们的巡护小团队和谐极了。但是,即使有不和谐的小插曲,也会因为在荒山野岭、没有第二选择而继续愉快前行——在这个艰苦的行业里,因艰苦卓绝的野外工作而结成的友谊,比比皆是,年年如此。

                    一处大熊猫的粪便,可以复盘曾经令人心动的时光

巡护途中,我们遇到4处大熊猫粪便痕迹。还发现1处大熊猫取食场,竹林被它“祸害”得狼藉一片。从大量的丢弃笋箨、被咬断的竹桩,可以想像一只大熊猫曾在此处豪饮大嚼,还可以体会现生种大熊猫的祖先为何由食肉猛兽特化为专食竹子的萌兽——以分布广泛、适应性强、生物量大、常年不凋的竹子为食,一生中几乎永远不会面临“饥荒”。

作为大熊猫的同域动物,羚牛和野猪几乎从来不会在巡护样线上缺席。这两种森林大型兽类,均是红外相机里的常客。它们均是近年人兽冲突的主角,且因数量增长较快引发关注性探讨。


    被食肉动物取捕食的箭猪的遗骸。虽然每个物种都具有生存策略,但每个个体都是生态系统的一分子,以各自的方法为生物多样性贡献。

  时而就能遇到一种坚硬而奇特的“笔杆”,即是豪猪的毛。感慨能在地球生物圈立足,必然具有立足之本豪猪,又称箭猪,生存策略即是穴居、夜行,再长出半身坚硬如钢针的黑白色相间的棘刺状刚毛,越往尾部,这种刚毛越长越密。


有两部红外相机在这条样线上布设。熊柏泉检查相机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时,允许我和田记者走马观花地浏览了数据卡中的影像。豪猪、黄喉貂、豹猫、羚牛、大熊猫等从红外相机视野中经过时,被如实记录。据刘坤介绍,自今年4月更换红外相机数据卡后,两个月以来,已拍摄到1000多张影像文件。今天,我们的小分队的每一位成员从这些红外相机镜头视野中经过时,都被如实记录,就如一只大熊猫和一头黑熊的经过,成为红外相机数据卡中的影像。

在一处休息时,来自眼前的枯叶堆下的突然蠕动令我突然紧张。我的第一印象是蛇,连忙提醒就近的李涛防蛇。经李涛辨认,原来是一只肥硕的蚯蚓。警报解除,继续前行,前方真的就有一条菜花烙铁头挡在前方——“注意安全”再次被提及。


                     野猪啃树皮留下的“罪证”,为新鲜活动痕迹

其实,对多数自然保护人来说,在野外工作期间,蛇虫和黑熊从来不是危险和困难的前排因素,食物匮乏、迷路、受伤、掉队等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从黑沟梁经过时,发现一处黑熊的窝棚。可见曾有一头黑熊在此精心“置产”,或曾在这里为它的小熊崽哺乳,也可能在这里短暂冬眠。这处位于巡护样线边的黑熊窝棚令我心悸不已——如果当时有巡护员正巧从这里经过,而这位“房东”认为影响了它的美梦或宝宝的安全,将是多么危险!


                            黑熊的陈旧窝栅


途中,雨说来就来,雨滴拍着浓密的树冠和竹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我十分担心。好在有树叶和竹林为我们撑伞,雨转瞬即停,还不至路面溜滑,也没有将我们打造成一只只“落汤鸡”。

我们顺着水井沟下到东河岸边,沿着被称作“高速公路”的连接三官庙保护站和大古坪保护站之间的巡护便道,于下午5:20分,回到大古坪保护站。晚饭,面条,特别香。


            在一处倒木上,生机盎然已经重新开始,昭示着勃勃生机已在半途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秦岭地区第一处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也是陕西省内第一处以野生大熊猫种群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在全国森林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内率先开展栖息地监测巡护,自保护区成立以来,区内的大熊猫种群密度和野外遇见率始终居全国之首。目前,虽然红外相机监测早已覆盖整个辖区,虽然智慧化监测系统已经在全区内运行,极大节约了人力付出,但巡护员前往现地巡查,不可或缺。

遥想保护区建局初期,野外工作装备简陋,职工工作热情高涨。随着科技发展改变林业,红外相机、录音笔、摄像机、视频监控等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如实记录现代自然保护人的自然工作状态——感慨科技一直改变着行业,并促进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