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关注微信公众平台
科研动态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探秘昆虫
分享到:
时间:2021-07-15来源:资源保护科 陈原玉 浏览次数:9110

          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是什么呢?我们大多想到动物群体,比如兽类、鸟类、鱼类等最常见的动物们。也许你觉得它们数量众多、分布广,但它们是不是数量最多的群体呢?

其实不是的。

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一直在我们身边,它们和人类共生,存在于生活的角角落落,也许我们对它们关注不够,它们就是昆虫。昆虫种类繁多,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超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50%,因为“不太起眼”,以至于人们经常会忽略它们的存在。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发现它们生活的痕迹。

夏日炎炎的六月,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有幸请到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刘万岗博士。他带领管理局部分职工前往三官庙管护站进行一天的昆虫识别学习野外实践,去发现我们不太留意到的“小朋友”们。

形形色色的甲虫们

一想到甲虫,首先想到它们光滑的身躯,或者笨重的体型。因为大多的昆虫(成虫)都会将美丽的翅膀背在背后,而“甲虫”爱惜自己翅膀,它会将翅膀“藏起来”。

甲虫实际上是指鞘翅目昆虫的俗称。这一类昆虫体型其实有大有小,最明显的特征是它们的甲壳,比如:七星瓢虫、蜣螂等。“甲壳”是它们的一对翅膀。昆虫(成虫)通常有2对翅,而鞘翅目的昆虫在进化过程中将前一对翅角质化,形成鞘翅,而后翅就藏在鞘翅下面。它们一般静止时鞘翅会在后背收拢并在一起,就好像连成了一整块“背甲”。

拥有如此坚硬的翅膀,它们能飞得起来吗?答案是肯定的。 “独角仙”(鞘翅目犀金龟科),看起来体型硕大、动作笨拙,但是它是会飞的。怎么飞呢?它的前翅虽然角质化成了“背甲”,每次它要飞行时,都会打开背上这一对“甲壳”,露出藏在下面的后翅,进行振翅飞行。鞘翅目 叶甲科(通称叶甲)

这是一只鞘翅目的叶甲(因属于同一科下的昆虫种类太多,这里只识别到科)。顾名思义,它们以植物作为食物的甲虫。它们取食植物的根、茎、叶、花等。


鞘翅目 叶甲科(通称叶甲)


这也是一种叶甲,是不是和上图很不一样呢?

当然,属于鞘翅目的昆虫还有很多,比如:


鞘翅目 丽金龟科(通称丽金龟)

这是一只被灯光引诱而来的丽金龟,在灯光的照耀下,它的鞘翅熠熠生辉,好像撒了一层闪粉,亮晶晶的。是不是很漂亮?

鞘翅目 花萤科(通称花萤)

这只甲虫仔细观察,像不像萤火虫呢?虽然萤火虫也是鞘翅目的一员(鞘翅目萤科),但上面这位不是,它叫花萤,属于鞘翅目花萤科。花萤体型纤长,样子虽然很像萤火虫,但它不会发光。


鞘翅目 叩甲科(通称叩甲)

这是一只叩甲。叩甲,是我们常说的“磕头虫”。被碰触时,会仰卧地上装死。复位时,叩甲头胸部前屈,将一刺状突弯曲纳入腹部沟槽。刺状突弹回时,虫体跳起,并发出咔嚓声,恢复原位。

奋不顾身“扑火”的飞蛾 

你有没有关注过灯光下的飞蛾?你捉它的时候会不会沾了一手的“粉末”?这是飞蛾身上带的鳞粉,不只是飞蛾,蝴蝶身上也有鳞粉。因此才将蝶、蛾之类的昆虫成为鳞翅目。作为在昆虫界数量仅次于鞘翅目的第二大目,鳞翅目似乎更多的出现在生活中。

大家围着幕布学习

夜晚的三官庙,格外漆黑安静,刘老师在空旷的地上立起了一个“帐篷”,在帐篷中央吊着一个硕大的灯,这就是“灯诱”。夜晚昆虫活动依靠月光做导航,因为月亮足够远,所以月光在地面近似平行光,飞蛾按照和平行光的固定夹角飞行,就可以飞成直线。但自从人类发明了人造光源(火、灯),这些光源成中心放射线状,还在按照夹角飞行的蛾子就自然而然地被灯光“吸引”来了。

灯诱架起来没多久,已经有好些昆虫“受邀而来”:

鳞翅目 尺蛾科(通称尺蛾)

常见的蛾子大都收拢了翅膀,成一个“三角形”的贴在墙面上。上图这一类飞蛾,大概在向别“人”炫耀自己翅膀。这一类飞蛾经常以完全展开翅膀的姿态贴在墙面,生怕别人瞧不见它们的美丽翅膀。它们是尺蛾科,之所要叫这个名字,倒不是这奇特的停留方式,而是因为它们的幼虫。尺蛾的幼虫叫尺蠖,就是小时候经常见的走起来一伸一缩的毛虫,因为它们只有胸部三对足和腹部末端两对腹足,中间体节没有足,所以只能通过“屈伸”来前行。这样的屈伸,好像是在丈量走过的路,它因此得名尺蠖,成虫就是尺蛾。


鳞翅目 尺蛾科(通称尺蛾)

这只尺蛾,大约是在树梢采得心仪的树叶做成翅膀。


鳞翅目 天蛾科(通称天蛾)

这只飞蛾可是个大家伙,它是鳞翅目天蛾科的天蛾,它身体成流线状纺锤状,它比前面的尺蛾可要大一圈。它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这一幅胖嘟嘟的身材了。


鳞翅目 苔蛾科(通称苔蛾)

这是谁把瓜子皮扔到我身上了?

咦?不是啊,原来是只苔蛾。苔蛾是鳞翅目苔蛾科昆虫,它静止停歇的模样,翅膀重叠收拢在背后,真像瓜子皮啊!

千奇百怪的昆虫们:

除了鞘翅目和鳞翅目,自然界还有很多其他各种各样的昆虫,它们因为各自的生活习性和环境因素影响,进化出了千奇百怪的姿态:

蜉蝣目 蜉蝣科(通称蜉蝣)

长长的丝状尾须是它的特点,成语“朝生暮死”说的就是它——蜉蝣。蜉蝣成虫的口器特别,上下颚退化,没有咀嚼能力,它无法进食,导致了它成年后寿命极短,甚至有“朝生暮死”的名声。另外,生活在水里的蜉蝣的稚虫可是检测水质的一把好手。

襀翅目 (俗称石蝇)

这是一只襀翅目的昆虫,俗称石蝇,体型扁长,两对翅膀交叠在背后。石蝇的稚虫喜欢生活在含氧量高的水中,因此它也是测定水质污染的指示生物之一。


广翅目 齿蛉科 鱼蛉亚科(通称鱼蛉)

这一只是鱼蛉。鱼蛉是广翅目齿蛉科鱼蛉亚科,它体型较大,头部发达,有着明亮的大眼睛,看起来张牙舞爪的。成虫的鱼蛉一般不取食,靠吸食树皮间分泌的液体。鱼蛉幼虫也是生活在水中,和蜉蝣、石蝇的稚虫同样能检测水质。不同的是,蜉蝣、石蝇是不完全变态类的昆虫,而鱼蛉是要经历蛹的完全变态类昆虫。

昆虫的世界缤纷多彩,此次探秘之旅收获满满,我认识了很多以前见过,但从未注意或不认识的“精灵”。明明与它们朝夕相处,生活在同一片山林中,只因缺少一双发现和探索的眼睛,才错过了这样隐秘而有趣的小小世界。一路走来,看着在这片山林中和谐生活的小生命们,更让我们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生态绿军,要保护好我们的大自然,守好秦岭祖脉的重要。借用一位老师的话,与君共勉,“大自然充满魅力,我们永远保持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