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关注微信公众平台
工作动态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 > 工作动态
生态绿军科研队伍建设随笔
分享到:
时间:2020-06-22来源:科研科——何少文 浏览次数:1787

          佛坪保护区的科研水平一直很规范,有底蕴。前辈用他们的汗水给我们趟出了一条直道,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归纳为“勤勉、执着、奉献、传承”的局训。

有前辈在其著作中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会走得更快、更远。佛坪保护区的前辈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保护区的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基础自然资源清查、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的生态学生物学习性与救护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为保护大熊猫秦岭亚种奉献了宝贵的年华和智慧。

如今,是数字化、人工智能化的时代,用数字化更精细、更科学、更系统地履行我们肩负的职责,保存秦岭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成了我们当下最紧迫的任务。

如何实现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没有捷径可走。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会对社会有贡献,实现有意义的人生,而不仅仅是索取的存在。

科研之路畅通,在于建立兴趣、勇于探索尝试、能吃苦、勤观察、基于多维的思考,坚守本心,揭示真相,发现规律,纠正谬误,科学保护,并在其中实现自我价值。

科研绿军是一个形态,是一个新时代的创举,是一个展示、交流、提升、奉献、传承的平台,其中更蕴含了诸多的期望。

立足于我局的历史积淀,着眼于未来,践行于现实,更多的寄托于能力和思想建设,1997年结束的秦岭GEF项目,培训了一批BIMS(生物地理信息系统)、社区共管方面的专家,是我们局的先行者,是定量化、数字化生态系统、社区管理的启蒙,1999年,清华大学刘雪华老师组织的GIS、遥感应用培训,是我们对数字化的渗透认识过程。2007年,魏辅文团队对大熊猫的开始更系统深入研究,2012年以后,随着红外线相机监控技术的普及和和3SSARDEMSSPS等应用继续推广,使数字化不再那以实现,大量的APP和维护人才,支持我们深度应用这些技术,发挥我们的野生动物野外监测系统功能最大化。

这些技术的有效支撑,是我们对底层数据的调查和监测统计,需要我们在短期时间内,付出耐心和汗水加以填补,我们的林班图、小气象观测记录、竹林分布图、竹林更新图要更新,基于这些基础数据,我们还需要长期做野生动物活动区域观察记录,以分析空间关联和利用。

使用这些技术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与时俱进,更好管理我们的生态系统和关键种。落后就意味着被淘汰,

填补这些数据,是长期的工作任务,对我们的工作能力有相应的要求,有物种和痕迹识别能力、有选择合适工具并熟练使用的能力、有去伪存真收集信息的能力、有细致观察的习惯等等。

这几年,我局挤出事业经费,邀请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的学者,开展各种能力培训,辅以本局内部传授、交流,拓展年轻职工的职业思路,并开创性的组织实施“师傅带徒弟计划”、“小型科研基金计划”,循序渐进,把科研素质的培养与数字化建设结合起来,积跬步而致千里,逐步建设科研体系。

在野生动物救护方面,得益于中国农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的合作,我们同样将学、研、用结合起来,引进来、送出去,最后,要用起来,对大熊猫的传染性病源、大熊猫内寄生虫病的流行性做了一定的研究;对大熊猫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正在与佛坪县以及保护区周边社区合作,推广守法、立规,推动免疫屏障的建立。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立,虽然名称和形态变了,但我们保护好秦岭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宗旨不变。让我们一起,团结协作,认真履职,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