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原生态佛坪,野生动物的天堂
    关注微信公众平台
    原生态佛坪,野生动物的天堂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原生态佛坪,野生动物的天堂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分享到:
    时间:2017-12-28来源: 浏览次数:4645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摘  要    本章系统描述了产于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它们是:独叶草Kingdonia uniflora Balf. f. et W. W. Smith(毛茛科Ranunculaceae)、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 Beissn.(松科 Pinaceae)、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 Van Tieghem(松科 Pinaceae)、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Pilg.) Rehd.(红豆杉科 Taxaceae)、关木通(木通马兜铃)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ar.(马兜铃科 Aristolochiaceae)、马蹄香Saruma henryi Oliv.(马兜铃科 Aristolochiaceae)、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 (Royle) Ying(小檗科 Berberidaceae)、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Sieb. et Zucc.(连香树科 Cercidiphyllaceae)、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杜仲科 Eucommiaceae)、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豆科 Leguminosae (Fabaceae)]、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木兰科 Magnoliaceae)、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 Oliv.(水青树科 Tetracentronaceae)、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木犀科 Oleaceae)、香果树Emmenopterys heriy Oliv.(茜草科 Rubiaceae)以及兰科 (Orchidaceae)的毛杓兰Cypripedium franchetii Wils.、大花杓兰Cypripedium macranthum Sw.、紫点杓兰Cypripedium guttatum Sw.、扇叶杓兰 Cypripedium japonicum Thunb.、库莎红门兰Orchis chusua D. Don、舌唇兰Platantera japonica (Thunb.) Lindl.、凹舌兰Coeloglossum viride (Linn.) Hartm.、var. bracteatum (Willd.) Richter、蜻铃兰Lulotis asatica Hara、角盘兰Herminium monorchis R. Br.、单花无柱兰Amitostogma monanthum (Finet) Schltr.、细葶无柱兰Amitostogma gracile (Bl.) Schltr.、对叶兰Listera puberula Maxim.、大花对叶兰Listera grandiflora Rolfe、尖唇鸟巢兰Neottia acuminata Schltr.、鸟巢兰Neottia smithiana Schltr.、毛萼山珊瑚Galeola lindleyana (Hook. f. et Thoms.) Reichb. f.、白及Bletilla striata (Thunb.) Reichb. f.、小斑叶兰Goodyera repens (Linn.) R. Br.、大花斑叶兰Goodyera biflora (Lindl.) Hook. f.、沼兰Malaxis monophyllos (Linn.) Sw.、石米Epigeneium fargesii (Finet) Gagnep.、羊耳蒜Liparis japonica (Miq.) Maxim.、紫花羊耳蒜Liparis japonica Maxim. var. purpurea Y. Ren、朱兰状独蒜兰Pleionebulbocodioides (Franch.) Rolf、剑叶虾脊兰Calanthe davidii Franch.、三棱虾脊兰Calanthe tricarinata Lindl.、弧距虾脊兰Calanthe arcuata Roffe、山兰Oreorghispatens (Lindl.) Lindl.、杜鹃兰Cremastra mitrata A. Gr.、线兰 Cymbidium faberi Rolfe、银兰 Cephalanthera erecta Lindl.、长叶头蕊兰 C. longifolia (Linn.) Fritsch、小花火烧兰 Epipactis helloborine (Linn.) Crantz.、火烧兰 E. mairei Schltr.、天麻 Gastrodia elata Blums、绶草 Spiranthes sinensis (Pers.) Ames,芍药属 Paeonia的美丽芍药P. mairei Lcvl.、川赤芍P. veitchii Lynch、草芍药P. obovata Maxim.、毛叶草芍药Poborata var. willmottiae (Stapf) Stern。对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分布、生境、群落结构、现状、保护价值、保护级别、保护措施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同时列出了一些属于保护区级的重点保护植物,它们是:青檀 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榆科Ulmaceae)、庙台槭 Acer miaotaiense P. C Tsoong(Aceraceae)、白辛树 Pterostyrax psilophylla Diels ex Perk.( 野茉莉科 Styracaceae)、银鹊树 Tapiscia sinensis Oliv.( 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延龄草Trillium tschonoskii Maxim.(百合科Liliaceae)、青皮木 Schoepfia jasminodora Sieb. et Zucc.( 铁青树科 Olacaceae)、串果藤 Sinofranchetia chinensis (Franch.) Hemsl.( 木通科 Lardizabalaceae)、大血藤 Sargentodoxa cuneata (Oliv.) Rehd. et Wils.(大血藤科Sargentodoxaceae)、陕西紫茎 Stewartia shensiensis Chang(山茶科Theaceae)、假牛繁缕 Theligonum macranthum Franch.(假牛繁缕科Theligonaceae)、接骨草 Torricellia angulata Oliv. var. intermedia (Harms) Hu(山茱萸科Cornaceae)、太白米 Notholirion bulbuliferum (Lingelsh) Stearn(百合科Liliaceae)、白叶藓Brothera leana (Sull.) C.Mull.(藓类曲尾藓科Dicranaceae)、短肋雉尾藓Cyathophorella hookeriana (Griff.) Fleisch.(藓类孔雀藓科Hypopterygiaceae)、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蕨类海金沙科Lygodiaceae)、团扇蕨Gonocormus minutus (Bl.) v. d. Bosch(蕨类膜蕨科Hymenophyllaceae)。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地球上目前所存在的每一种植物,都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物种的绝灭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自本世纪以来,人口的迅速增加、生产的发展和对资源不合理的过度利用,导致了植被的退化和环境的恶化,加速了物种绝灭的速度,使大批物种绝灭或处于濒危状态。物种一旦灭绝就不能再生,一个物种的绝灭,还会引起若干个其它物种的绝灭,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物种灭绝带来的威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1992年多国政府首脑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共同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以及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保护条例》等法规,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保证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珍稀濒危植物是指那些分布于我国、在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及人民生活中具有一定价值、同时处于濒危或渐危状态、自身或生存环境又受到严重威胁的植物。某一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反映着这一地区植物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系统研究在我国始于80年代,经全国许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最终编辑出版了《中国植物红皮书》,记载了我国受重点保护的植物300余种,同时将重点保护植物按状态分为濒危、渐危和稀有三类,并结合各种在科研和经济上的价值划分为3级。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自保护区建立以来一直受到良好的保护,而且该区域位于秦岭的深山区,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因此受到的人为破坏相对较小,由于该区是秦岭的一部分,而秦岭山脉本身位于我国亚热带和温带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使它成为一些植物分布区的边缘,加之秦岭本身受到第四纪冰川的影响较小,也使这一地区成为一些古老物种的天然避难所,因此在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着许多珍稀濒危植物。本章将分布于该保护区的珍稀濒危植物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在全国范围内处于珍稀濒危状态的珍稀植物,对这些植物的种类、形态特征、分布、生境和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造成现状的原因和宜采取的保护措施,另一类是根据该保护区的具体情况提出的,即在该保护区内或在秦岭地区处于珍稀濒危状态的植物,将这些植物列为该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对它们进行了简要的叙述。

     

    第一节  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

     

    1. 独叶草

    学    名:Kingdonia uniflora Balf. f. et W. W. Smith

    科    名:毛茛科 Ranunculaceae

    形态特征:多年生小草本,全株无毛。具根状茎。茎基部具鳞片,常由其中生1片基生叶。叶片轮廓圆形,5全裂,裂片宽楔形,中、侧裂片常3浅裂或近中裂,最下面的裂片常不等2深裂,顶端具细齿,表面绿色,背面呈灰绿色,叶脉为典型的开放二叉分枝式;叶柄长4~10cm,直立。花两性,单生于花茎顶端;花茎高7~10cm,直立,纤细,无苞片;花直径约8mm;花托短圆锥形,长不及1mm;花被片(4~)5~6(~7)枚,淡绿白色,花瓣状,卵形或近菱形,长5~7.5m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具短爪,具开放的二叉分枝脉,脉稍带紫色;花瓣缺;退化雄蕊8~11枚,长1.6~2.1mm,先端膨大部分腹面有沟槽;可育雄蕊5~8枚,直立,长2~3mm,花药长约0.4mm;心皮3~7(~9)枚,长约1.4mm,子房具1胚珠,花柱钻形,与子房近等长。瘦果扁平,光滑,倒披针形,熟时褐色;宿存花柱钻形,长3.5~4mm,反折为喙;种子1颗,狭椭圆形。花期5月上中旬,果期6~9月。

    分    布:该种特产于我国的云南、四川、甘肃、陕西等省,在陕西以太白山为主要分布地。该种在保护区内分布于三仙峰至光头山间及鲁班寨等地;垂直分布于海拔2700~2800m间(见图8.1)。

    生    境:独叶草对其生活环境要求较严格,以牛皮桦林,太白红杉林和巴山冷杉林及金背杜鹃林下为主,多生于杜鹃林下,有时也生于红桦林下,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常生于巴山冷杉林或金背杜鹃林下。喜生于阴湿、气候凉爽和肥沃、潮湿、腐殖质特别厚的酸性土上,常呈单一的早春地被层片而生,开花展叶期要求一定的光照,后期则较耐阴。

    群落结构:独叶草生活环境的群落结构多变,乔木层的建群种分别有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金背杜鹃(Rododendron clementinae subsp. Aureodorsale),其次为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常杂有毛花槭(Acer erianthum)等树种,草本层常见的有大叶碎米荠(Cardamine macrophylla)、早熟禾(Poa sp.)、拟鞘状乌头(Aconitum jucundum)、六叶葎(Galum asperuloides var. hoffmeisteri)等植物。除此之外,尚有数种苔藓植物。

    现    状:独叶草在全国分布于云南(德钦)、四川(峨嵋山)、甘肃(舟曲)及陕西(秦岭地区)。在其它产地,独叶草的数量较多,如陕西省太白山及四川省峨嵋山,在杜鹃林下可形成地被层,而在佛坪自然保护区虽有分布,但仅见于三仙峰至光头山之间、光头山红石岩一带及鲁班寨检测点营房下方,且多呈小块状分布,数量极少,生长状况一般,也未发现有开花结实的个体。目前该种还未发现直接利用的途径,人们对其破坏程度也较轻。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生境也很少受到破坏。

    保护级别:该种可作为我国的1级重点保护植物,也是我国被子植物中的一个关键类群。

    保护价值:独叶草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它和星叶草(Circaeaster agrestis)一样,有开放的二叉分枝脉序,过去由于对被子植物中这一脉序的误解,使人们认为独叶草属为被子植物的一个原始代表,但随着对这一性状是一个减化性状的揭示,对它的系统位置必须重新认识。从它具开放的二叉分枝脉序及特殊的胚胎发育方式来看,这一单型属可能是联系毛茛目其它植物与星叶草科间的一个桥梁,因此该种在植物系统进化的研究上具有明显的价值,被认为是第三纪的孑遗植物。

    保护措施:鉴于独叶草对环境的要求及目前所处的状况,只要其生长的环境不被破坏,该种即可得到保护,所以不必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

     

    2. 太白红杉

    学    名:Larix chinensis Beissn.

    科    名:松科 Pinaceae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25m,胸径达80cm。树皮灰色至灰褐色,薄片状剥裂;枝有长短之分;小枝下垂,一年生枝淡黄褐色、淡黄色或淡灰黄色,有毛或近无毛,老枝灰黄色或灰褐色,短枝叶枕间具密生淡黄色短毛。叶细瘦,柔软,倒披针状线形,长1.5~3cm,宽约1mm,先端尖或钝,上面中脉凸起,中部以上或近先端每侧各有1~2条白色气孔带,下面中脉也凸起,两侧各有2~5条白色气孔带。球花雌雄同株,均单生于短枝顶端,与叶同时开放;雄球花长圆形,黄色;雌球花近圆形或长圆形,具多数螺旋状着生的珠鳞,每珠鳞具2枚胚珠,苞鳞淡紫红色。球果卵状圆形,长3~4.5cm,初红色,后渐变为紫蓝色,成熟后为暗褐色,种鳞开张,常与中轴成70~90°角;中部种鳞扁方形或倒三角状圆形或近圆形,长宽几相等或宽大于长,长约1cm,先端宽圆,间或平而微凹,背面中部密被平伏长柔毛;苞鳞较种鳞为长,长方形,直伸,下部较宽,先端平截,具由中肋延伸成的长急尖头;种子斜三角状卵圆形,长约3mm,翅长约5mm。球花5~6月生出,球果9~10月成熟。

    分    布:本种为秦岭特有种,仅分布于秦岭中段太白山及其周围的中、高山地带,如秦岭主峰太白山、西太白山、宝鸡玉皇山、长安光头山、户县光头山、佛坪大涧沟、周至首阳山、洋县兴隆岭、柞水牛背梁等地。该种在佛坪自然保护区仅见于光头山红石岩及鲁班寨等地(见图8.1)。

    生    境:该种有喜光、耐寒冷、适应性强等特性,常生于寒冷、土层较薄的中高山地带。在佛坪自然保护区仅生于海拔2800~2900m的山顶周围,在光头山红石岩生于乱石滩上,而在鲁班寨一带则生于一般山坡上。

    群落结构: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境内太白红杉形成单一树种的纯林,林下灌木层主要有高山绣线菊(Spiraea alpina)、华西银腊梅(Potentilla arbuscula var. veitchii)、刚毛忍冬(Lonicera hispida)等种,草本层常分布着大叶碎米荠(Cardamine macrophylla)、太白银莲花(Anemone taipaiensis)、头状蓼(Polygonum alatum)、珠芽蓼(Pviviparum)、五脉绿绒蒿(Meconopsis quintuplinervis)以及景天属(Sedum)、堇菜属(Viola)、唐松草属(Thalictrum)、龙胆属(Gentiana)等属植物。此外,地表及树干上尚有数种苔藓和地衣植物。

    现    状:太白红杉是一种森林的上限植物,常生于高山地带,受人为破坏较少,由于其生长慢,自然整枝较差,尖削度大,人们很少采伐,且该种自身更新较好,生长发育正常,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境内可正常结籽,故目前基本处于良好的自然状态。

    本种为秦岭山地林线的建群种,分布于巴山冷杉林以上,形成林线的上线,由于除太白山以外的秦岭山地海拔均较低,所以它常在海拔2800~2900m的高度形成一定面积的群落,但多生长不良,仅在太白山海拔2900~3400m能形成单优势的太白红杉林亚带,且面积较大。

    保护级别:该种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在全国处于稀有状态,在佛坪自然保护区也处于稀有状态。

    保护价值:太白红杉为秦岭所特有,且多局限于海拔较高的山峰上,佛坪自然保护区是其分布区的最南缘,更具保护价值,同时它还是秦岭森林的上限树种,对高山植被的形成非常重要,另外该种从地理分布上来看,是介于分布于横断山脉东部(包括秦岭西端)的红杉(L. potaninii Batal.)和华北地区的华北落叶松(L.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间的一个地理替代种,所以保护该种有重要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价值。

    保护措施:太白红杉在佛坪自然保护区生长于高海拔地带,且木材材质较差,采运不便,很少受到人们的直接利用,它自身的更新能力和生长均较好,故不必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只是在开展生态旅游等活动时,要严加控制,避免人们砍伐用做薪柴。

     

    3.秦岭冷杉

    学    名:Abies chensiensis Van Tieghem

    科    名:松科 Pinaceae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达30m。枝粗壮,开展,一年生枝淡黄灰色,无毛,2至3年生枝黄灰色;芽黄褐色,卵圆形,先端微尖,稍具树脂。叶不等长,近两列状水平开展,条形,长1.5~5cm,宽3~4mm,果枝上叶先端尖或钝,树脂道中生或近中生,幼树及营养枝上叶先端2裂或微凹,树脂道边生,基部收缩成柄状,边缘微反卷,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中脉凹下,背面具两条灰绿色(在当年生叶上为粉白色)气孔带,中脉隆起。球花雌雄同株,单生于叶腋;雄球花下垂,花药黄色;雌球花卵圆形,珠鳞多数,螺旋状排列,苞鳞较珠鳞为短,每珠鳞腹面具2枚胚珠。球果卵状圆柱形或近圆柱形,长7~11cm,直径4~5cm,成熟前绿色,成熟时褐色,近无柄,先端平截,基部圆形,微具树脂;中部种鳞肾形,长约1.5cm,宽约2.5cm,基部近爪状,背部露出部分密生短毛;苞鳞近圆形,长为种鳞的3/4,顶端微缺,具细尖,边缘具啮蚀状细齿,不外露或尖部微外露。种子倒三角状椭圆形,长约8mm,种翅倒三角形,宽大,上部宽约1cm,连同种子长约1.3cm。球花5月底至6月初生出,球果当年10月成熟。

    分    布:本种仅分布于我国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区的中山地带,如湖北、河南、甘肃及陕西等省,以陕西秦岭为其集中分布区。在陕西省见于秦岭中部南北坡及大巴山东部地区。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见于三官庙的凉风垭至蒸笼场间,大古坪的西河以及岳坝大城壕等地,尤其在西河黄桶梁检测点一带有小片较纯的秦岭冷杉林。垂直分布约在海拔1350~2000m间,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分布在海拔1300~2000m间(见图8.1)。

    生    境:在植被类型中,秦岭冷杉处在巴山冷杉林线下,下接油松林,成为中山地带针阔混交林的建群种,有的地带它的上限与青杄林相接,下限与油松、华山松及栎类,桦类组成的针阔混交林相接,很少象巴山冷杉那样组成针叶林。显示了该种属于适温性针叶树种。总的来看秦岭冷杉较巴山冷杉更喜温而不耐寒所以多生于沟谷及向阳的山坡。

    群落结构:如上所述,除在佛坪自然保护区仅西河黄桶梁检测点附近有小片秦岭冷杉纯林,该种成为建群种外,在其它分布点上该种常呈群团状混生或以单株生长。在秦岭冷杉纯林下灌木层以秦岭箭竹(Fargesia qinlingensis)为主,偶有多毛樱桃(Prunus polytricha)、毛樱桃(P. tomentosa)等种出现,草本层主要有苔草属(Carex)、报春花科等植物。在秦岭冷杉以群团状或单株生长时,其群落中常以鹅耳枥属(Carpinus)、榛属(Corylus)、槭属(Acer)植物为主,兼有湖北枫杨(Pterocarya hupehensis)、太白杨(Populus purdomii)、华山松(Pinus armondii)等植物。草本层则具多种被子植物、蕨类植物及苔藓植物。

    现    状:本种仅分布于我国中西部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的中山,从湖北的神农架至甘肃的南部,秦岭是其分布的中心地带,而以南坡较多,北坡罕见。佛坪自然保护区为该种的分布中心地带。在秦岭地区,秦岭冷杉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为宁陕县和佛坪县,但在佛坪自然保护区的种群数量并不大,除在西河黄桐梁检测点有小面积的纯林外,在其它地区均呈零星分布,在三官庙以上该种很少参与植被的共建,可能与这一带早期的人类活动有关,同时该种的繁殖力较差,在保护区内至今尚未发现有能结球果的个体,林下也未发现过幼树。加之当地有用此木材做棺材的习惯,长此以往,该种的种群数量会很快减少,直至绝迹。

    保护级别:该种为国家2级重点保护植物。

    保护价值:该种为我国特有,分布区较窄小,且数量较少,同时该种对秦岭植物区系及早期气候的变化研究均有一定价值,木材是较好的建筑材料。

    保护措施:鉴于该种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所受的威胁不大,保护区的植被及资源已得到全面的保护,所以不必采取特殊的措施,但要防止村民偷砍及在修筑道路等时的人为破坏,同时应对三官庙一带的秦岭冷杉进行挂牌,标明为重点保护植物。

       

    4.红豆杉

    学    名:Taxus chinensis (Pilg.) Rehd.

    科    名:红豆杉科 Taxaceae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达20米。树干直径可达1m;树皮开裂,成条片脱落,带灰色或红褐色。枝开张而稠密,形成卵状树冠;小枝黄绿色,交互向水平方向伸展;冬芽圆柱形,淡黄色,长1.5~2mm,直径约1mm,具覆瓦状排列的鳞片,基生鳞片背部具脊,上部的背部平坦。叶互生,但因部分叶基部扭曲而假两列状排列成近一平面,线形,略呈镰形弯曲,长2~3cm,宽2.5~3mm,中脉1条,微凸起,表面深绿色,背面黄绿色,在中脉两侧各具1条宽度超过绿色边缘的气孔带,中脉带上有密生均匀的微小乳头状点,先端渐尖或急尖,具小硬尖头,基部下延为极短的柄;无树脂道。球花小,单性,雌雄异株,单生叶腋;雄球花倒卵形,黄绿色,具柄,早春开放,雄蕊13~14枚,相聚为头状,每枚雄蕊具5~6枚花药,花粉无气囊;雌球花具1枚顶生胚珠,胚珠生于盘状珠托上,基部为交互对生的苞片所包围。种子核果状,圆形而稍扁,长5~6mm,直径4~5mm,两侧棱较显著,先端微凸尖,种脐卵圆形;假种皮筒状,肉质,红色,成熟时略有甜味,几乎完全包围着种子,种皮硬革质;胚乳丰富,胚具2枚子叶。

    分    布:红豆杉在我国分布于四川、湖北西部、广西北部、云南、贵州、湖南东北部、安徽黄山及陕西南部。在陕西省分布于秦岭南坡以南的秦巴山区。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分布于岳坝大城壕及其大茨沟、梅子沟口,三官庙玉皇寨,西河及其大白河、小白河、华阳沟等地。垂直分布在国内为海拔1400~2000m,在佛坪自然保护区为海拔1200~2000m(见图8.1)。

        境:红豆杉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一般生长于河边多砂石的山坡上(如大城壕各处及西河一带)或悬崖上(如三官庙玉皇寨一带),但很少出现于河谷中央(如大城壕大茨沟和小茨沟交汇处有1株生长于两条河之间离交汇处不远的河谷中央)。一般来说,在两条河的交汇处周围山坡或悬崖上、或河流的转弯处突出的山脊上分布较多,一般不超出河边100米的距离。

    群落结构:红豆杉生长的植物群落常为落叶阔叶林,木本植物中针叶树种主要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青杄(Picea wilsonii)等植物,阔叶树种主要有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椆属(Cyclobalanopsis)、秦岭木姜子(Litsea tsinlingensis)、大叶楠(Machilus ichangensis)、竹叶楠(Phoebe faberi)、白楠(P. neurantha)、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等植物,草本层常有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萼距过路黄(Lysimachia crista-galli)、天南星(Arisaemaconsanguineum)及蓼属(Polygonum)等植物。只有在个别地点如岳坝大城壕梅子沟口一带可成为群落中的主要建群种。

    现    状:据西北大学“陕西省红豆杉资源调查组”的调查,红豆杉在陕西省秦巴山区的分布呈现出东、西部数量较多,而中部数量较少的现状,佛坪自然保护区正好位于秦岭南坡中段,属于数量较少的地区之一。据我们的调查,该种仅在岳坝大城壕一带数量较多,西河地区次之,三官庙地区仅在玉皇寨一带的一面悬崖上发现了一株。除岳坝大城壕的梅子沟口、大茨沟口一带有较为集中分布的个体(在一个100×100m的样方中有27株不同树龄的红豆杉个体)外,其它地区均呈现出单株或少数个体星散状分布的格局。另外,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境内,我们只发现在大城壕有一株个体可以结籽,而在其它地区均未发现能结籽的个体,而且在保护区境内也没有发现幼苗,因此可以证明在该保护区境内红豆杉的自然更新状况极为不好。

    保护级别:该种被列为国家2级重点保护植物,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则应被列为1级保护对象。

    保护价值:红豆杉为我国特有植物,过去除材用外,一般是一个不受重视的物种,但近年来发现其体内,尤其是其树皮中含有一系列结构类似的萜类生物碱,其中紫杉醇(taxol)具有显著的、作用方式独特的抗癌作用,美国、加拿大、英国和瑞典等国先后于1992~1993年正式批准紫杉醇药物上市,主要用于治疗卵巢癌。临床结果表明,紫杉醇还对乳腺癌、肺癌、胃癌和黑色素瘤等有很好的疗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为紫杉醇在治疗癌症上疗效显著、医药方面需求量大,国内外长期供不应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我国各地纷纷办起了紫杉醇加工厂,使得自然资源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如不及时保护就有可能达到绝迹的程度。

    保护措施: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尚未发现采剥树皮供提取紫杉醇的情况,但一定要对群众进行大力宣传,避免群众砍伐该种用作棺木或其它用途,此外可不必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

     

    5. 关木通(木通马兜铃)

    学    名: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ar.

    科    名:马兜铃科 Aristolochiaceae

    形态特征:落叶木质藤本,长7~13m,主藤基部直径3~5cm;根、茎、叶含油细胞,具芳香味。茎皮灰白色,质软,纵裂而脱落;幼枝绿色,密被白色柔毛,老时无毛。芽卵圆形,小,两个重叠生,密被白色细毛。单叶互生,革质,宽卵状心形,长7~14cm,宽8~15cm,先端钝或稍尖,基部深心形,全缘,表面绿色,初被短毛,后近无毛,背面淡绿色,密生短毛;基出脉5~7条,侧脉每边2~3条,第三级小脉近横出,彼此平行而明显;叶柄长5~10cm,稍扁,被毛或无毛。花单生短枝叶腋,两性,两侧对称;花梗长约4cm,常向下弯垂,近中部具1枚小苞片;小苞片叶状,卵状心形或心形,长约1cm,宽约2cm,几无柄;花被单层,合生成管状,长5~7cm,直径1.5~2.5cm,中部马蹄形弯曲,弯曲处直径约12mm,下部管状,稍膨大,在颈部收缩再向上扩展成缘部,外面黄绿色而有褐色条纹,中部内面有紫色斑点,缘部圆盘状,直径4~6cm,3浅裂,裂片平展,阔三角形,紫色,顶端钝而稍尖;雄蕊6枚,几无花丝,花药长圆形,2室,黄色,外向开裂,成对贴生于肥厚的柱头上,并与柱头裂片对生,形成合蕊柱;合蕊柱三棱形;雌蕊具6枚心皮,合生,子房下位,柱形,长约1cm,外面密被白毛,6室,每室具多数胚珠,花柱粗短,柱头3浅裂,裂片顶端尖,边缘向下延伸并向上翻卷,皱波状。蒴果圆柱形,暗褐色,有6棱,长9~11cm,直径3~4cm,成熟后6瓣裂。种子多数,三角状心形,长宽各为6~7mm,干时灰褐色,背面平凸状,具小疣点;胚细小,具丰富的胚乳。    花期5~6月;果期8~9月。

    分    布:该种在国内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湖北等省,国外朝鲜北部和前苏联也有;在陕西秦岭地区分布于华阴、蓝田、长安、周至、眉县太白山等地;在佛坪自然保护区仅见于光头山一带。垂直分布在国内为海拔100~2200m,在秦岭为海拔2000m以下,在佛坪自然保护区为海拔2700m左右(见图8.1)。

    我们未采到该种植物的标本,根据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标本室藏有该种标本,可以确定该种在佛坪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但对其群落结构、现状等项尚不清楚。

    保护级别:该种为国家2级重点保护植物,在保护区应被列为1级重点保护对象。

    保护价值:关木通的茎作为药用已久,长期的采集,使其数量很少,加之繁殖不易,如不采取保护措施,很有在自然界灭绝之危险,尤其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其分布范围极为有限,更需加强保护。

     

    6.马蹄香

    学    名:Saruma henryi Oliv.

    科    名:马兜铃科 Aristolochiaceae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不分枝或分枝,高约50cm,具纵沟,被灰褐色细毛;根状茎粗壮,直径约5mm,具芳香味。单叶,叶片膜质,心形,长6.5~14cm,宽7~1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两侧耳片圆形,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边缘及两面有细短毛或表面无毛,具3条基出脉,2条侧脉于裂片之上再分枝;叶柄长2~8cm,有细毛。花单生于茎顶,两性,辐射对称;花梗长3~5cm;花萼基部与子房合生,顶端具3枚裂片,裂片外被细毛,长约10mm,宿存,果时长可达18~20mm;花瓣3枚,与花萼裂片互生,圆肾形,基部耳状心形,有爪,长约10mm,宽8~10mm,黄色;雄蕊通常12枚,排列为2轮,与花柱等长,花丝长约2mm,先端膨大内曲,花药长圆形,内向开裂,药膈不伸出;子房半下位,心皮6枚,下部附着于花萼,上部互相分离;花柱不明显,柱头细小;胚珠多数,着生于腹缝线上。蒴果蓇葖状,长约9mm,成熟时革质。种子三角状倒锥形,顶端尖,背侧面圆凸,长约3 mm,具明显的横皱纹。  花期5~6月,果期6~7月。

        布:马蹄香在全国分布于湖北、贵州、云南、四川、江西、河南、陕西、甘肃等省,垂直分布一般为海拔600~1600m;该种在秦岭地区分布于太白山、南五台等地,垂直分布一般为海拔1000~1600m;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分布于岳坝大城壕东沟、小白沟、黑湾等地;垂直分布为海拔1100~1200m(见图8.1)。

    生    境:马蹄香常生长于林下较为阴湿的环境中,林下光照较弱,生于腐殖质较厚的土壤上,一般位于山沟沟底或近沟底处。

    群落结构: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马蹄香分布于落叶阔叶林下,其群落中的乔木层建群种一般为栗属(Castanea)植物,也有栎属(Quercus)、槭属(Acer)等属植物,灌木层不甚发达,常见种有红茴香(Illicium henryi)、秦岭木姜子(Litsea tsinlingensis)等植物,层间植物常有西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软毛青藤(Cocculus mollis)、异叶天仙果(Ficus heteromorpha)等植物,草本层植物多样。

    现    状:马蹄香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的分布极为局限,仅见于岳坝一带的黑湾、小白沟、大城壕东沟的个别地点,个体数量也极少,在每个分布地点上一般只有十余株。从马蹄香在该区的分布来看,仅大城壕东沟一处是位于保护区境内的,而其它分布地点均位于保护区境外。

    保护级别:该种为国家2级重点保护植物,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应作为1级重点保护对象。

    保护价值:马蹄香为中国特产的单种属植物,受第四纪冰川的破坏性影响,仅在我国的华中、西南少数地区残留下来,秦岭是它分布的北界,对于植物区系研究具重要意义。它的根、根茎可药用,常遭人为的采挖或破坏,加之其分布狭窄,数量稀少,如不加以保护很有可能绝灭。

    保护措施:要保护马蹄香,首先要保护好其生长环境,其次是应坚决禁止药农采挖。

     

    7.桃儿七

    学    名: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 (Royle) Ying

    科    名:小檗科 Berberidaceae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达80cm。根状茎粗短,横行,生多数纤维状根,直径2~3mm,长达30cm,红褐色或淡褐色。茎具纵条纹,无毛,基部具2~4个近膜质、淡黄色、抱茎的鞘。基生叶常1枚,茎生叶2枚;叶片轮廓五角形,长13~20cm,宽16~25cm,3~5深裂达基部,中央裂片复3浅裂,两侧裂片复2裂过中部,每裂片再成3浅裂,先端钝尖,边缘疏生少数锯齿,齿钝,具小尖头,表面无毛,背面被短柔毛;叶柄长10~15cm。花单生于茎顶,形大,粉红色,先叶或与叶同时开放;苞片披针形,叶状;萼片6覆盖,花瓣状,早落;花瓣6枚,倒卵状长圆形,外轮3枚较长,长1.4 ~2cm,宽6~8mm,内轮3枚较小,先端浑圆,基部渐狭,边缘波状;雄蕊长约9mm,花丝线形,下部稍增宽,向内弯,花药狭长圆形,长约4mm,外向纵裂;心皮单一,稍短于雄蕊,子房卵圆形,上位,有多数胚珠;花柱短,柱头头状。浆果卵圆形,长4~6cm,直径2~4cm,成熟时红色。花期5月;果期7~9月。

    分    布:在全国仅分布于西南及西北地区的甘肃、四川、云南、西藏和青海等省区的中高山地带,垂直分布于海拔2600~3500m范围内;在陕西省目前仅见于秦岭主峰太白山及西太白的鳌山等地;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的光头山,黄桶梁等地有少量分布;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垂直分布于海拔2700~2900m的中山地带(见图8.1)。

    生    境:桃儿七常生于气候冷凉,降水较多,土层深厚,肥沃的山地暗棕壤土上,通常散生于山脊或山脊两侧的杂灌木林及牛皮桦林下。杂灌丛中生长较差,牛皮桦林下生长较好。

    群落结构:桃儿七所在植物群落的乔木层主要有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牛皮桦(Betula albo-sinensis var. septentrionalis)等亚高山种类,灌木层主要有秦岭小檗(Berberis circumserrata)、峨嵋蔷薇(Rosa omeiensis)、刚毛忍冬(Lonicera hispida)、黄瑞香(Daphne giraldii)、太白杜鹃(Rhododendronpurdomii)、中国柳(Salix cathayana)、华桔竹(Fargesia spathacea)等种类,草本层主要有毛杓兰(Cypripedium franchetii)、库莎红门兰(Orchischusua)、紫苞风毛菊(Saussurea iodostegia)、太白龙胆(Gentiana hexaphylla var. pentaphylla)及苔属(Carex)、蓼属(Polygonum)植物。

    现    状:桃儿七在秦岭地区早年数量尚多,在野外常可见到,近年来由于药农的大量采挖,数量已急剧下降,特别是在野外很难找到开花结实的较大植株。佛坪自然保护区已属该种分布的边缘,数量极少,在乱采滥挖的情况下数量必然锐减,目前该种在保护区已处于近于绝灭的状态。

    保护级别:该种为国家2级重点保护植物,应列为佛坪自然保护区的特级重点保护对象。

    保护价值:桃儿七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是典型的喜马拉雅植物区系成份,在植物区系研究中具一定价值;同时该种的果实在民间药用已有很长的历史,在陕西省被认为是“草药之首”,它的根状茎入药,可治疗多种疾病,近年来的药理研究证明,其根状茎中所含的鬼臼毒素对动物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癌植物,另外该种也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所列的物种中唯一在秦岭及佛坪自然保护区有分布的植物物种。

    保护措施:根据桃儿七目前所处的状态及重要价值宜采取如下保护措施:首先应对自然界现有的植株进行严格的保护,严禁药农采挖;其次开展人工栽培等的研究和进行栽培,以满足科研及民间药用的需要,减轻对自然资源的压力,使自然种群得以繁衍。

     

    8.连香树

    学    名: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Sieb. et Zucc.

    科    名:连香树科 Cercidiphyllaceae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可达25m以上。树皮暗灰色或棕灰色,薄片状剥落;小枝无毛,当年生枝呈赤褐色,2年生以上的枝呈黑褐色;枝有长、短枝之分,短枝在长枝上对生;芽长椭圆状卵圆形,紫红色或带褐色,具2枚鳞片,在长枝上者长约2mm,在短枝上者长约4mm。单叶,生于长枝上者对生,叶片近卵状菱形,先端钝圆或急尖,基部心形或截形、楔形,边缘有圆钝锯齿,齿端凹处有黄褐色腺点,两面无毛,下面灰绿色带有粉霜,基出脉3~7条;叶柄长1~2.5cm;短枝上只在枝端芽的外侧生1片叶,叶片近圆形、心形或宽卵形,长3.5~6.5cm,宽5~7cm,表面深绿色,背面灰绿而带白色,边缘具浅波状圆锯齿,具5~7条基出掌状脉,叶柄长2~3cm,常带紫红色或暗褐色。花单性,雌雄异株,先叶开放,无花被;雄花常单生或数朵(常为4朵)簇生于短枝顶端的叶腋,近无花梗,下具4枚苞片,雄蕊8~13(~20)枚,花丝细长,长4~6mm,花药条形,黄褐色,2室,长3~4mm,药膈延长形成附属物;雌花腋生,有柄,稍带绿色,基部通常具(2~)4(~6)枚花被状苞片,心皮2~6枚,离生,暗褐色;子房上位,1室,胚株多数,成2行着生于腹缝线上,长约4mm;花柱线形,长1~1.5cm,上端为柱头面;蓇葖果2~4个,圆柱形,微弯曲,先端渐细,有宿存的花柱;果梗长4~7mm。种子数枚,扁平四角形,长2~2.5mm,褐色,先端有透明翅,翅长3~4mm,宽约2mm。花期4月;果期8月。

    分    布:连香树在我国自西部的甘肃,四川经华中至浙江都有分布,国外分布至日本;陕西省秦岭北坡是该种分布区的北缘,在陕西主要分布于秦巴山地,西部陇县的关山也见有分布。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分布于岳坝大城壕梅子沟,三官庙玉皇寨及西河等地;垂直分布多在海拔1300~1800m间(见图8.2)。

    生    境:连香树喜生于光照条件好,气候温凉湿润,土壤肥沃而含腐殖质的酸性至中性山地暗棕壤土、自然植被保持较好的山谷沟溪或阴坡中下部,在佛坪自然保护区(三官庙玉皇寨一带)偶见生于河流中央的情况。

    群落结构:生地植被多以沟谷杂木林为主,乔木层建群种主要有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野胡桃(Junglans cathayensis)、白背椴(Tilia oliveri)、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japonica var. chinensis)、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等,灌木层主要有地锦槭(Acer mono)、青榨槭(Adavidii)、杈叶槭(A.robustum)、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中华青荚叶(Helwingia chinensis)、秦岭木姜子(Litsea tsinlingensis)等种,草本层主要有和尚菜(Adenocaulon himalaicum)、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头状蓼(Polygonum alatum)等植物。

    现    状:从全国情况来看,该种分布的范围虽广,但数量却很少,在陕西省的秦巴山地,该种虽处于分布的北部边缘,但仍是重要的分布区,现时还有一定的数量。从自然环境来看,佛坪自然保护区本应是该种较好的分布地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我们近年来调查情况来看,数量很少,往往只能发现单株或少数个体;该种的木材材质优,为民间所喜用,也是造成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目前在自然界该种已处于濒危状态。

    保护级别:该种为国家2级重点保护植物,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应被列为1级重点保护对象。

    保护价值:连香树是第三纪的孑遗植物,该科为东亚植物区系的特征科,现仅存1属2种,对植物区系的起源及系统演化研究具重要意义;该种的木材是民间喜用的优质材料,长期来遭受乱砍滥伐,破坏相当严重,有绝灭的可能。

    保护措施:从总体讲要使连香树得到保护,重要的是保护原生地的生境,并采取一些适当的促进自然更新的措施,以增加自然界的数量,维持种群发展的最少数量;其次是对植株进行挂牌,严禁采伐,重点应放在制止偷砍上。

     

    9.杜仲

    学    名:Eucommia ulmoides Oliv.

    科    名:杜仲科 Eucommiaceae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可达20m,全株含橡胶,折断有银白色细胶丝。树皮灰色,粗糙。老枝有明显的皮孔,具片状髓;嫩枝被黄褐色毛,后变秃净。芽体卵圆形,外具6~8枚鳞片,鳞片红褐色,有光泽。叶椭圆形、卵形或椭圆状卵形,薄革质,干后变黑色,长6~15cm,宽3.5~7.5cm,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先端渐尖,上面暗绿色,初时被褐色柔毛,后变光滑,老时略有皱纹,下面淡绿色,初时被褐色毛,后仅脉上有毛,侧脉6~9对,与网脉在上面下陷,在下面稍突起,边缘有锯齿;叶柄长1~2cm,上面有槽,被散生长毛。花单性,雌雄异株,无花被,先叶开放,生于当年生小枝基部,或与叶同时开放。雄花簇生,具长约3mm的短梗,无毛;苞片倒卵状匙形,长6~8 mm,顶端圆形,边缘有睫毛,早落;雄蕊6~10枚,长约1cm,花药条形,药膈突出,花丝极短;无退化雌蕊。雌花单生,具长约8mm的短梗;苞片倒卵形;子房狭长,先端2裂,柱头位于裂口内侧,先端反折,2室但仅1室可育,每室2胚珠中仅1枚可育,子房柄极短;胚珠倒生、下垂。翅果扁平,狭椭圆形,长约3.5cm,与果柄相接处有关节。种子扁平,线形,长约1.5cm,宽约3mm,两端圆。早春开花,果期9~10月。

    分    布:杜仲普遍分布于长江中游及西南各省区,我省秦巴山地均产,栽培个体在海拔300~1600m范围内均能见到。佛坪自然保护区的岳坝至龙潭子之间海拔约1200m左右的山坡杂木林中曾见有个别野生植株(见图8.2),但后来被人砍伐。现各地广泛栽培。

    生    境:杜仲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中性及微碱性或钙质土上均能生长,自然分布多在微酸性、深厚、疏松、湿润的土壤条件下。对光照要求较高,在自然条件下多分布于落叶阔叶林的林间空地及林窗处,见于含常绿成份的落叶阔叶林内。

    群落结构: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因只发现个别野生植株,因此下述群落结构仅局限于这些个别植株。乔木层的建群种为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林下灌木层有青榨槭(Acer davidii)、青蛙皮槭(A. grosseri)、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美丽胡枝子(Lespedeza formosa)等植物,草本层有腺药珍珠菜(Lysimachia stenosepala)、狼尾花(L. barystachys)、石生繁缕(Stellaria saxatilis)、甘菊(Dendranthema lavandulaefolium)及一些蕨类和苔藓植物。

    现    状:在自然条件下,杜仲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北亚热带的广大地区,以前个体较多,由于其树皮为名贵中药“杜仲”,近年来由于利益驱动,而招致大量砍剥,使自然状态下的数量锐减,很难见到自然分布的大树,所见多为人工栽培,佛坪自然保护区的情况与全国各地类同。据保护区管理局的专家介绍,在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初期在保护区内经常能发现偷伐、采剥杜仲皮的。九十年代初期我们在岳坝至龙潭子间的山坡上发现过数株野生植株,但数天后即被人砍伐。因此该种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已处于近于绝迹的状态。

    保护级别:该种为国家2级重点保护植物,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应作为1级重点保护对象。

    保护价值:杜仲为我国特有的单种科植物,系第三纪残遗的古老植物,在系统发育中处于极为孤立的地位,具有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同时它还是重要的经济植物,其树皮为名贵中药材“杜仲”;树皮,叶及种子中均含杜仲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叶可做保健饮品,木材是良好的建筑材料。因此保护好这一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目前大量利用的情况下,保护极其有限的野生资源更具意义。

    保护措施:根据目前杜仲所处状态,在保护上应严加保护自然状态下的野生植株,严禁砍伐、剥皮和摘叶;对处于半野生状态的植株应连同周围的植被一起保护起来,使其逐渐达到自然生活状态;同时开展栽培、利用方面的研究,满足人们的需求,减轻自然资源的压力。

     

    10.野大豆

    学    名: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

    科    名:豆科 Leguminosae(Fabaceae)

    形态特征:一年生缠绕草本,主根细长,侧根稀疏,具多数珠状根瘤菌。蔓茎纤细,各部被黄色长硬毛。三出复叶互生,顶生小叶卵状披针形或卵形,长2.5~7cm,宽1~2.5cm,先端急尖或钝圆,基部圆形,全缘,两面生白色短柔毛,侧生小叶斜卵状披针形;托叶与叶柄分离,卵状披针形,先端急尖,有黄色柔毛;小托叶狭披针形,有毛。总状花序腋生,具3~5朵花,总花轴、花梗、苞片均密被浅黄色长硬毛;花萼钟状,萼齿5枚,上唇2齿合生,披针形,有黄色硬毛;花冠紫红色,长约4mm;旗瓣近圆形,开展,先端微凹,基部近耳形,有短爪;翼瓣微贴生于龙骨瓣上,歪倒卵形,基部有耳;龙骨瓣先端钝,较翼瓣短,密被长毛;雄蕊10,成9与1的分离体;子房近无柄,含多数胚珠,外面被浅黄色硬毛,花柱向一侧弯曲,柱头小,头状;荚果狭短圆形或稍弯呈近镰刀形,两侧稍扁,顶端具短喙,密被黄褐色长硬毛,种子间缢缩,有种子2~4颗;种子椭圆形或肾形,稍扁,黑色。花期6~8月,果期9~10月。

    分    布:野大豆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北的广大地区均有分布,亦分布于日本、朝鲜及前苏联的远东地区,但以黄河流域及东北地区分布较集中,尤以黄土高原地区最多。陕西大部分县均产。该种在佛坪自然保护区集中分布于三官庙回笼庙及其周围的路边、地边及撂荒地,大古坪、岳坝等地也有分布。各地分布的海拔高度略有不同,但多以300~1500m为垂直分布范围,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分布于海拔1200~1400m的范围内(见图8.2)。

    生    境:野大豆除耐旱性较差外,适应于各种环境条件,但以向阳的路边,地边河滩及弃耕地分布的较多,且生长较好,多与各种杂草混生,林地少见。

    现    状:野大豆的分布虽然较广,但在自然界的数量很少,在佛坪自然保护区的回龙庙周围有数块集中分布点,且数量较多,在自然状态下,依靠种子繁殖,本身结实力较强,适生面广,不致绝灭,但因该种是多种家畜的良好饲料,在分布地的强度放牧会导致该种数量下降,弃耕地的复垦也会使生境遭受破坏。

    保护级别:本种为国家2级重点保护植物,在佛坪自然保护区也应作为2级重点保护对象。

    保护价值:野大豆具有适应性强,抗病,种子蛋白质含量高等优良特性,是栽培大豆育种最理想的原始材料,采用野大豆做亲本选育的抗病、高蛋白、高效固氮的大豆品种在农业生产中广泛采用,发挥了较高的增产增质效能,经济效益很高,从而使野大豆成为利用野生种质资源的典型范例,引起人们对保护种质资源的高度重视。

    保护措施:由于目前除做为牧草而被利用外,人们还未过度的直接利用,所以只要不过度放牧和乱开荒地,野大豆在自然界则不会受到较大威胁,也不致灭绝,但对于集中分布于回龙庙地区的野大豆应采取禁牧和严禁开垦撂荒地的保护措施。

     

    11.厚朴

    学    名: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

    科    名:木兰科 Magnoliaceae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15m。树皮厚,紫褐色或灰色,不开裂;当年生枝淡绿色,幼时密被白色丝状短毛,稍伸长后毛渐稀少;二年生以上枝粗壮,开展,淡黄色或黄灰色,被绢状毛;老枝无毛,皮孔圆形或椭圆形;枝上托叶痕大而显著;芽狭卵状圆锥形,长4~5cm,无毛,其外包以大型托叶。叶大,革质,数枚集生枝端,椭圆状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20~45cm,宽10~24cm,顶端圆钝或具短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或微波状,表面绿色,无毛,背面灰绿色或蓝灰色,被白粉及灰色柔毛,侧脉20~40对;叶柄粗壮,长1.5 ~2.5cm;托叶大,膜质,芽时包于未展开的叶外而类似芽鳞,当叶展开时脱落,在枝及叶柄基部留有环状托叶痕。花与叶同时开放,两性,单生幼枝顶端,直径10~15cm,芳香;花梗粗短,被长柔毛;花被不分化,白色,厚肉质,9~12枚或更多,成3轮排列,每轮3~4枚,外轮3枚淡黄绿色,长圆状倒卵形,长8~8.5cm,宽4~5cm,盛开时常向外反卷,内轮花被片倒卵状匙形,长8~8.5cm,宽4~4.5cm,直立;雄蕊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于伸长的花托下部,长2~3cm,花丝短而扁平,红色,药膈伸出,花药条形,2室,内向,纵裂;雌蕊群具多数离生心皮,螺旋状排列于伸长的花托上部,具极短的柄,子房1室,每室具2胚珠,有时下部子房中具3~4枚胚珠。聚合果长圆状卵形,长9~15cm,基部宽圆;果为蓇葖果,木质,顶端具短喙,沿背缝线开裂,具种子1~2枚。种子三角状倒卵形,长约1cm,外种皮鲜红色,带肉质,内种皮坚硬,珠柄有细丝与胎座相连,使种子悬挂于蓇葖果之外。花期4~5月,果期6~10月。

    分    布:厚朴在我国北亚热带的广大地区均有分布,陕西省产于秦岭南坡以南的秦巴山地,野生植株较少,现多见栽培。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野生的仅见于中嘴梁一处;三官庙及大古坪等地有栽培。本区为该种植物自然分布区之北缘。该种的垂直分布在海拔300~1700m间,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分布于海拔1500m左右的山坡上(见图8.2)。

    生    境:多生于含常绿成份的落叶阔叶林内。该种喜温暖湿润、喜光,在中性或微酸性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腐殖质含量丰富的土壤中生长良好。

    群落结构: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厚朴所处的植物群落以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为建群种,林下灌木层发育不良,只有如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蜀五加(Acanthopanax setchuenensis)、